为了实现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河南科技大学优质资源对接,优势互补,促进数据中心海量的数据、计算设施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分析挖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扩大数据中心的影响力,促进河南科技大学在数学、统计学、大数据、环境、农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拟与河南科技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并开展2024年首场百校行活动。
本次活动于2024年4月24日在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举行,活动内容包括学术交流报告会,双方商讨联合实验室组建方案,双方专家会后根据兴趣组建联合研究团队等。
注:本次会议食宿及交通费用自理。
诚邀您拨冗出席,会议时间和地点如下:
会议时间:2024年4月24日
会议地点: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63号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工科4号楼605会议室、638会议室
会议联系人:
王老师(河南科技大学),13525987828
陈老师(中科院空天院),13520030299
河南科技大学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
2024年4月18日
会议日程
时段 | 地点 | 时间 | 议程 | 报告人 |
上午 | 工科4号楼605报告厅 | 9:00-9:20 | 致辞 |
|
9:20-9:40 | 耦合时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空间智能计算研究进展 | 王少华 |
9:40-10:00 | 从遥感考古到数字考古 | 杨瑞霞 |
10:00-10:20 | 对地观测土壤水分与农业应用展望 | 赵天杰 |
10:20-10:40 | 茶歇 |
|
10:40-11:00 | 天空地多源遥感数据辐射处理与AI融合的思考 | 张浩 |
11:00-11:20 | 光学遥感影像智能解译 | 李利伟 |
下午 | 工科4号楼605报告厅 | 14:00-14:20 |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及特色资源介绍 | 陈祖刚 |
14:20-14:40 | 公众观测与卫星观测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 杨腾飞 |
工科4号楼638会议室 | 14:40-15:00 | 茶歇 |
|
15:00-18:00 | 联合实验室组建方案研讨 |
|
报告专家介绍:
1. 王少华
王少华,遥感与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引才计划,2024年获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引才计划择优项目,研究方向为遥感和数字地球高性能空间计算、空间分析和地理空间智能。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重点行业适应气候变化决策支持系统研发与示范应用),回国前曾先后在UCSB/ASU/UIUC任博士后研究员。在IEEE-TGRS、JAG、IJDE、IJGIS等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获中国授权专利8项,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社会遥感地理计算副理事长、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简称 CPGIS) BOD、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兼职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制图专业委员会委员。
2. 杨瑞霞
杨瑞霞,2009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95-2010年)、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及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工作(2010-2019),一级副研究员,2020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2019年12月中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及中科院光电信息研究院合并)工作。长期从事“遥感考古”、“数字环境考古”、“数字遗产”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国内首个遥感考古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获得者,提出了数字环境考古理论和方法技术体系,多年的跨学科科研实践,为空间信息技术与考古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理论、方法研究成果及大量的示范应用,促进了空间信息技术在考古与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在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6部,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40余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曾获得河南省直工会“五一”劳动奖章荣誉及2006年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作为主要骨干组建了河南省遥感与地理信息重点实验室、国家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河南工作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及其郑州分中心等平台。兼任中国考古学会数字考古专委会秘书长,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委员会数字遗产专委会秘书长。目前主要集中于数字环境考古、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3. 赵天杰
主要从事微波遥感、陆地水文遥感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基金项目各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1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课题1项等;作为项目骨干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并曾担任“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地面科学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
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93篇,第一及通讯作者36篇(含遥感领域顶级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IF=13.85/Q1) 11篇);论文总引用次数3000余次(H-index = 30),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参与制定《土壤水分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国家标准1项(GB/T 40039-2021)。
担任《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期刊(IF=6.397/Q1)编委,《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期刊(IF=5.411/Q2)的副编辑,《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期刊(IF=5.5/Q2)的副编辑,受聘《遥感技术与应用》第八届编辑委员会青年编委,现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并曾多次担任IGARSS、SPIE、PIERS等国际会议分会主席。
4. 张浩
张浩,男,博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骨干岗位人员,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2019.4~2020.8)。主要从事遥感辐射定标、大气辐射传输与大气校正等遥感机理研究工作。系统开展遥感器场地定标过程中地基观测、辐射传输计算和精度验证相关研究,创新提出光谱辐射一体化定标模型,先后应用于Headwall、航空全谱段成像仪、以及TG-1、HJ-1A HSI、Hyperion、SPARK-01/02、SDGSAT-1等卫星及航空高光谱遥感器替代定标;针对国产光学数据普遍缺乏标准地表反射率产品的现状,提出自动化、业务化算法研究思路,组织研发了地表反射率产品生产系统;相关成果被纳入GF5/5B、ZY02D/02E、SDGSAT-1、全谱段成像仪等7颗国产载荷的数据处理业务系统,有力的支撑国土、环保、农业等多部门的定量遥感应用。
先后主持或者参与多项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科研项目等任务10项以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等。
5. 李利伟
李利伟,男,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光学遥感影像智能解译。2008年工作至今,先后承担基金委、科技部等项目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突破相对辐射归一化、复杂特征学习、大场景分类图快速修订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多个光学影像智能解译软件工具和典型地表要素制图产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8项,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成果有效应用于城镇地表要素动态监测、地表材质精细分类等。
6. 陈祖刚
陈祖刚,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长期从事地球科学大数据共享技术和地理人工智能研究,担任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汇交部和数据资源管理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所级科学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一带一路”的定量遥感基础共性产品协同处理与联合验证关键技术》和《亚洲大洋洲区域综合地球观测(AOGEO)知识枢纽》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在研项目经费超过200万。2011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15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先生。目前已经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SSCI/CSCD论文10余篇,获软件著作权授权1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编写专著1部,参与专著编写2部,受邀担任《遥感学报》等期刊的审稿人。
7. 杨腾飞
杨腾飞,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资源发展部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模态数据融合与灾害应急技术研究。曾作为实际负责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子课题2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项。长期参与包括CODATA灾害数据工作组、VoRDM灾害开放合作倡议等国际灾害合作平台,累计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0篇,申请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所研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空天院承担的中国GEO全球灾害数据应急响应(CDDR)机制、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等工作,有效支撑了包括印尼滑坡、泰国洪涝、汤加火山、巴基斯坦洪涝、土耳其地震等24次国内外重大灾害高价值目标快速识别、受灾区连续监测以及灾情态势感知等成果产出,并多次参与编制科技部、中科院灾害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