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政工会> 党员风采> 正文>

让青春在三尺讲台美丽绽放

发布时间:2014-05-25    访问热度:

(本报记者 段笑蓉)2013年,对李灵晓老师而言是从事教育事业以来最不平凡的一年,7月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省教学标兵称号和河南省高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数学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9月又获得河南科技大学教学优秀奖特等奖。另外,她在岗的11年8次获得教学优秀奖,2009年和2011年连续两届获得“河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2010年获得“河南省首届青年教师数学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011年获得“河南科技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风采绽放 技压群雄

提到第二届青年教师数学教学技能竞赛,数学与统计学院尚有林院长至今仍然记忆犹新:“7月15日,我带着李灵晓、张冀、郭春娜三位老师去南阳师范学院参赛。当时,参赛选手共104位,分别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38所河南高校。李灵晓以总分第一获得一等奖。比赛现场,每位选手需用20分钟时间进行讲解。李灵晓首先以蚂蚁的逃生路线为例引入方向导数,讲述了它的定义、计算并画图展示其几何意义。赛后,五位评委一直向我伸大拇指,冲我说,李灵晓老师讲得太好了,图形画得真流畅,板书实在太漂亮了!难得啊!”

在学校第六届教学工作会议上,她作为教学特等奖代表发了言:“获此殊荣,只能说明我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已。”学院书记刘素芹说:“李灵晓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每一项荣誉的背后无不见证着她勤奋的工作态度和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为了仔细推敲教学的某一环节,比如教学内容的导入、阐释和小结等,一节相同的教学内容,她甚至会连续听四五位老师的授课,这一点常被老教师作为典型事例讲给新进的青年教师。”

践行课改 科研兴教

李灵晓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承担过《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等部分专业课教学和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及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每年以800学时工作量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为教研室副主任,她积极主动地承担本科公共教学的管理,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主要包括:教学任务的安排、教研室活动的开展、高数竞赛的组织、协助院系毕业设计的组织、新生数学摸底的组织等工作。

在工作中,她特别注重人性化管理,时常关心新教师的学习生活,关注老教师的衣食住行,有力地加强了教研室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教研室临退休的乔占西老师感叹说:“每每想到监考前的一个温馨提醒、节日的一声问候,下楼梯时的一个搀扶动作,都让我感到这个集体的温暖!”

关于课程建设方面,李灵晓一向认真负责。2012年6月,作为省精品课程项目组主要负责人之一,不分昼夜地认真整理相关材料,组织教学视频录制、完成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等工作,同年8月《高等数学》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关于教材建设方面,2012年参编科学出版社《高等数学》教材一部,已于2013学年投入使用。

在科研方面,李灵晓主要从事非线性科学的研究,在教学年工作量超负荷的情况下,从不间断业务知识的学习,坚持每周的讨论班学习。近五年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5篇SCI,2篇教学论文,其余为核心论文。另有2篇科研论文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8年以第四负责人完成国家发明专利1项;2009年主持校青年基金1项;2010年以第三、第四身份人完成河南省科技厅鉴定2项;2011年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1年和2012年参与河南科技大学横向课题2项等。数学与统计学院李保安副院长赞叹说:“作为一名公共课教师,在孩子尚小而时间相对零碎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些实属不易!”

潜修师德 诲人不倦

之前,一些大学生认为大学和中学的最大区别就是,大学老师不会再像中学老师那样盯着你去学习,也很少从生活上关心你,或者说大学老师和自己的沟通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可是在采访李灵晓老师的过程中,我对他们的这些看法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

西苑校区11号楼102教室是李灵晓老师经常上课的地方。李伟老师曾这样开玩笑地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进走廊,就能听到李灵晓甜美的声音!”课堂教学是体现一名老师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最直接的方式。走入李灵晓老师的课堂,你会感受到她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融洽而默契的教学氛围。

在讲解定积分柱壳法时,李灵晓老师特意拿了一个木质套叠玩具。同学们的目光一下聚集到这个玩具上,心想数学老师怎么会拿玩具上课呢?李老师告诉大家:“你们看,各套叠之间的缝隙足够小时,外围最大套叠围成的立体体积将是内部每个小套叠自身体积之和。那么,一个曲顶柱体也可以按照类似的方法柱壳剥离。”

在讲二重积分对称性简化计算过程中,她又现场制作了“四小人头对头”剪纸,来阐释平面区域的对称性。把玩具自如地融入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灵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坚持每日在腾讯空间和学生学习、分享《弟子规》、《道德经》等,渗透知恩、感恩教育,传递正能量,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共处,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身心。这种育人的理念和做法,让她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爱戴和尊重。

“老师对谁都能表现出关怀和宽容,我觉得您就像妈妈!”自动化11级的徐有志感言。“您空间的每一篇日志都充满睿智、进取和感恩,每次浏览都是一次心灵洗礼!”热动12级石展菘留言。“您是老师,更是我们的知己、良师益友!”机电12级阮从阔如此感慨。“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热动12级刘振飞留下墨宝,至今保存。学期结束时,面对黑板上“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以及孩子们全体起立的深鞠一躬,李灵晓几近落泪。

引用《读者》中的一段话:“我不能成为诗人,但是我可以培养出诗人;我不能成为科学家,但我有可能培养出科学家……因为我是教师,我的手中孕育着无限未来的希望,我的价值在学生的身上体现,我的青春和梦想在学生的身上灿烂。”这一段话不仅道出了李灵晓老师的心声,也表明了她的人生追求和教育志向。

原文链接:https://news.haust.edu.cn/info/1007/21061.htm